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14 11:22:59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第一節(jié)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一 馬克思主義立場教育馬克思主義立場教育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是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這種鮮明的黨性和階級性使得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絲毫不能丟棄這個武器,在紛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要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思想陣地,把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任務落到實處。要堅持不懈地對干部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旗幟鮮明地同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無神論與有神論的斗爭、科學與偽科學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是很激烈的。我們黨同 法輪功 組織的斗爭就是明證。在思想理論領域,對事關政治原則。政治方向的問題,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分清是非、對于反馬克思主義、唯心主義、有神論、偽科學等錯誤的東西,決不能聽之任之,絕不允許這些錯誤的東西與我們爭奪群眾、爭奪思想陣地。我們要密切關注社會政治方向,分析各種錯誤思潮形成、傳播、蔓延的現象,不斷提高我們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堅決同各種錯誤思潮和封建迷信、偽科學等社會丑惡現象作斗爭。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絕不讓其自由泛濫。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我們還要把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作為一個緊迫、重大的問題加以解決。首先,應當對社會主義已經取得的歷史成就有充分的認識。社會主義在人類社會興起的時間雖然不到100年,但它對世界面貌的改變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卻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業(yè)績。社會主義開辟了人類進步的新道路,推動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瓦解了世界殖民主義體系,戰(zhàn)勝了法西斯主義,在當代世界兩大陣營的較量中,迫使資本主義進行改革。其次,應當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社會主義的勝利前進之間的關系。中華民族選擇了社會主義作為它唯一的振興之路,而社會主義從低潮走向高潮的希望又寄托在中華民族的振興上。作為中華民族來說,民族的命運與社會主義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只有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才有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人民才能走上致富之路。再次,應當看到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光輝前景。蘇東巨變后,西方一些資產階級政治家鼓吹 社會主義終結論 ,這種叫囂是短視的,浮淺的。社會主義是人類發(fā)展的大趨勢,它深深地根殖與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當代社會中的一切重大問題如環(huán)境問題、戰(zhàn)爭問題、危機問題等是資本主義所無法解決的,人類的眼光必然轉向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社會發(fā)展模式,對世界具有導向作用、示范作用。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的前途是無比廣闊的。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是十分必要的。二 馬克思主義觀點與方法教育(一)教育人們辨證地看待傳統觀念不能把傳統觀念與舊觀念直接等同起來。傳統觀念中包含著舊觀念,但并非都是舊觀念,而是存在著極其復雜的情況:既有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又有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既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又有在 左 或右的思想影響下形成的錯誤認識;既有已經過時的內容,又有仍然產生積極影響和作用的成分。對于哪些腐朽的、錯誤的、過時的舊觀念我們必須適時地拋棄,而對于具有合理成分和借鑒意義的觀念我們應當采取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古為今用。而對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我們更要倍加珍惜,并與時俱進、發(fā)揚光大。(二)教育人們辨證地看待新出現的觀念新出現的觀念并不就是新觀念。雖然,新出現的觀念中有許多是符合新情況和歷史發(fā)展的新要求的,但也有一些并不符合時代特點和發(fā)展要求。這是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新時期,社會上既存在新事物,又存在舊事物,這種情況反映到人腦中,勢必形成新舊觀念的相互影響和交叉。另外,各種各樣的人們都是依靠自己不同的人生閱歷、思想基礎,站在不同的立場和利益角度來反映客觀現實的。即使是同一種社會現象,不同的人也會得出不同的看法,一些新出現的觀念并不能客觀地反映現實,而是對現實作了歪曲的反映。還有一些新出現的口號、提法是新瓶子裝舊酒。還有一些新出現的觀念雖然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和積極意義,但尚未經過科學的提煉和概括,使用是要慎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幫助人們分析、鑒別各種新出現的、時髦的觀念,不能簡單地唯 新 是從。(三)教育人們辨證地看待外來觀念在對外開放和信息傳播手段日益現代化的條件下,思想文化領域八面來風,世界上五花八門的觀念紛紛傳播進來。對于外來觀念,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之為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是不對的,但如果把自己覺得新鮮的一切外來觀念都當成新觀念,也是錯誤和有害的。必須看到,外來觀念也有新舊之分、良莠之別,它們大體上可分成幾種情況:1、有普遍意義、對我國也適用的新觀念。對于這些觀念,要積極引進和吸收但不能簡單照搬,而應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因地制宜。2、在一些國家有積極意義但不適合我國國情。對此,不能直接引進但應注意學習借鑒其中對我們有啟發(fā)作用的東西。3、一些只是某學派一家之言的理論觀點。對此,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分析鑒別,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4、一些從根本性質上看屬于舊觀念,但其中包含著某些對于我們創(chuàng)立新觀念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對此,要摒棄其舊的精神實質,吸取那些對我們有用的東西。5、有百害而無一益的資產階級腐朽思想。這是我們必須堅決加以抵制的。絕不能允許它們毒害人民的思想,渙散中華民族的精神。(四)教育人們辨證地否定舊觀念、肯定新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無論是對舊觀念的否定還是對新觀念的肯定,都切忌絕對化。應當看到,新觀念與舊觀念雖有質的區(qū)別,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舊觀念中包含著對新觀念形成有積極意義的東西;新觀念也有可能轉化為舊觀念。因此,應當運用辨證思維方法,科學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實現觀念的創(chuàng)新。第二節(jié)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一 世界觀教育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加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隨著認識的增加、知識的積累,就會形成對世界總的看法,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世界觀形成以后,又支配著人們的認識和行動。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自發(fā)形成的世界觀往往是零亂、不系統的,缺乏理論論證的。而且世界觀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世界觀可以指導人們進行正確的實踐,從而對社會發(fā)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世界觀則會指導人們進行錯誤的實踐,從而對社會發(fā)展起阻礙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以科學。系統的世界觀武裝人們的頭腦,使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科學、系統的世界觀。它是迄今為止總結人類已有的思想成果、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人們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并被實踐所反復證明的。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我國公民,是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包括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就是要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而物質世界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規(guī)律運動、變化、發(fā)展;這種規(guī)律可以被人們所認識、所利用。辯證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通過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能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采取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不浮夸、不作假、不盲從。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fā)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推進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銳利武器。當前,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必須緊密聯系我國改革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充分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區(qū)域發(fā)展、經濟社會發(fā)展、人與自然發(fā)展以及國內發(fā)展和對外開放。二 人生觀教育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基本問題的根本觀點,它以人生為對象,是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的理解和看法。人作為有理性的社會動物,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有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和理解,都會對自身境遇和命運進行思考,并在這些體驗和思考的基礎上形成對生活的根本看法和總的觀點。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fā)形成的人生觀也往往是零亂、不系統、缺乏科學論證的。此外,由于人生觀是人們所處的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反映,因而不同的社會生活實踐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現實人生觀。這些現實的人生觀有的積極進取,有的消極頹廢;有的科學成熟,有的荒謬幼稚。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人生觀教育,幫助人們在形形色色的人生觀中分辨真?zhèn)危龑藗冏呱险_的人生之路?,F階段,進行人生觀教育,應著重幫助人們厘清幾個方面的關系:(一)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人生的基本關系揭示了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矛盾特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首先且根本地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其次表現為個人與社會制度的關系;再者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生產方式的關系;最后表現為個人與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有幾個人生常遇的矛盾是需要清醒認識的。這就是:個人生命的有限性與人類社會的無限性的矛盾;個人需要的多樣性與社會實現的條件性的矛盾;個人活動的隨意性與社會生活規(guī)范性的矛盾;個人活動的選擇性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矛盾。(二)貢獻與索取的關系所謂貢獻,是個人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謂索取,是個人從社會取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們二者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一方面,索取是人們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因為生命要得以維持和延續(xù),就要進行自我更新的新陳代謝,解決衣食住行及其精神生活的需要,維持生命的正常運動。這種生命活動的內在要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個人向社會的索取。另一方面,貢獻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作為社會的一員,只有和他人、社會結成一定的關系,才能得到生存和發(fā)展。個人除了向社會索取,是社會財富的消費者外,更主要的是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個人必須對社會做出一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以自身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三)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想與現實是在人生道路上展示的一對矛盾。一方面,現實是理想的基礎和搖籃,理想作為人們對實踐活動的選擇和對美好未來的想象和追求其實質是對現實的反映。離開了現實,理想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理想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是客觀現實的升華。理想對現實的反映,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現存狀態(tài),而是反映了現實事物的發(fā)展趨勢,反映了它的未來。這種來源于現實、在現實中形成的理想,對改變現實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三 價值觀教育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實際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主體的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結果的性質和意義在頭腦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比較確定的心理和行為取向或心理和行為定勢。它是人們在一定環(huán)境中所產生的動機、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綜合體現。價值觀一旦形成,又會反過來指導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和活動方式,都受到各自的價值觀的規(guī)范和調節(jié),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的指導下,追求一定的價值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利益主體,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多元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并施以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當前,進行價值觀教育著重要抓好幾個方面:(一)義利觀教育1、必須對現階段的 義 與 利 的具體內容作新的界定。2、必須正確把握義與利的關系。作為個體,社會的每一成員追求應得的物質利益的自利行為是正常的、合理的、合乎道德的。然而社會道義、倫理規(guī)范對人們物質利益的豐富和滿足具有明顯的指導作用。這就是:人們在爭取和獲得物質利益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方式和途徑必然會受到社會群體規(guī)范的制約而不可能完全按照利己原則為所欲為,既要滿足自己需要又不能損害社會和公眾的共同利益。只有在物質利益與道德規(guī)范緊密結合的前提下,利才能成為有義之利,使之成為促進人生不斷發(fā)展的真正驅動力。(二)榮辱觀教育所謂榮辱觀是人們對于榮譽和恥辱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和看法。人在社會中生活,其自身有無價值或價值量有多大,需要社會加以評判;或者個人依據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道德標準進行自我評判。榮譽和恥辱作為對人們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肯定和否定的評判,對于社會生活中的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榮辱觀是具體的、歷史的。在我國現階段,評判人們榮辱的尺度不是金錢的多少、職務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事業(yè)的成敗,而是看他能否或多大程度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付出自己誠實、辛勤、合法的勞動。在市場經濟浪潮中,一些人以不正當手段騙取榮譽;還有人極力追求個人榮譽卻百般推卸社會義務;更有人榮辱不分、是非不辨,錯把恥辱當榮譽。所有這些在榮辱觀上的錯誤與混亂都是我們要反對的。當今,我們要?{揚社會主義榮譽觀念,批判和鞭韃社會上各種恥辱和丑惡現象,以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三)苦樂觀教育所謂苦樂觀是人們對苦與樂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和看法??嗯c樂,作為一種主體感受,表達的是人們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否得以滿足而產生的心理體驗。然而,何為苦?何為樂?不同的人依據自己的利益需要有著不同的理想和追求因而也有不同的理解??v觀歷史,有人片面強調快樂只是精神的滿足,主張禁欲主義;有人將快樂僅僅等同于物質享受,主張享樂主義;有人以別人的痛苦換取自己的快樂。中華優(yōu)秀民族精神中洋溢的為民族大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苦為樂、樂于吃苦的精神仍然是我們當今需要進一步倡導和弘揚的價值觀。當前,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資源匱乏、底子薄弱,這就需要我們長期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厲行節(jié)約。要特別教育我們的黨員干部和青年,樹立遠大理想,提高精神境界,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體驗和分享一份快樂。(四)生死觀教育所謂生死觀,是人們對生與死的基本態(tài)度和看法。人類作為生物體,總是遵循著由生到死這一自然規(guī)律運動的。然而不同的人有著自己的生死觀乃至對人生有不同的態(tài)度。自古以來,有的人茍且偷生、雖生猶死;有的人視死如歸、雖死猶生。徹底的唯物主義認為,生與死是對立統一的。當人們能夠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時,也就能夠正確地對待死亡。當前,進行生死觀教育,首先要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人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東西。生命的特性是一惟性,不可逆轉、不可復制,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因而,珍愛生命,反對輕生是我們每個人基本的人生責任。其次,要進行生命意義的教育。唯物史觀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的享受,而且在于通過勞動對生活的創(chuàng)造。由于人的社會性本質,個體生命活動與社會生活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因而一個人如果只是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其生命的意義是十分有限的。只有為國家、民族、社會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勞動,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第三節(jié) 道德觀與法制觀教育一 道德觀教育道德觀是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關于道德問題的基本認識和觀點。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作為人們共同生活準則和規(guī)范總和的道德一旦形成,便會對社會生活發(fā)生重大的影響,對于經濟的發(fā)展和政權的鞏固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我們倡導的是忠于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社會主義道德觀。用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干部和群眾,是當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對于端正黨風和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于防御和抵制剝削階級道德思想的侵蝕,建立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系;對于喚起億萬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熱情,都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應著重抓如下幾個方面:(一)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道德教育活動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人們之間存在的某種共同的利益關系為社會的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每個人都從社會或他人中獲取自身存在、發(fā)展的生活資料,而同時,又以自己的勞動為社會和他人提供生活資料。因此,必須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提倡關心人、尊重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關系,把國家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二)開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發(fā)展的新型人際關系社會公德又稱為公共生活規(guī)則,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最起碼、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是在人類公共生活的實踐中產生,由人們世代相傳并得到不斷補充和發(fā)展的,它的任務在于保證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防止危害公共生活的不良道德現象的產生和泛濫。職業(yè)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yè)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勞動中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職業(yè)道德通過調整職業(yè)內部及職業(yè)與服務對象的相互關系來樹立自己的職業(yè)形象,維護本職業(yè)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定地位。當前,我們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yè)道德,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風尚。家庭美德,是指家庭成員中應當遵循的關于相互關系的良好道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組織,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的道德關系,是建立整個社會良好道德關系的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應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良好家庭道德風尚,與歧視婦女、女童、虐待老人等不道德現象作斗爭。(三)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增強作為社會普通公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道德不是高懸于空中的抽象說教而是社會生活中的每個公民所必須,黨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正是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把提高公民素質、培養(yǎng)公民應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擺到議事日程。當前,我們要在全社會中提倡和貫徹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 的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弘揚振興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精神。4、引導人們努力攀登道德的更高階梯,用共產主義道德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共產主義道德吸收了歷史上人民群眾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反映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的道德。共產主義道德要求人們具有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徹底的革命精神、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貴品質。共產主義道德是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上人們應普遍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現階段對社會先進分子的道德要求。當前,應首先在黨員、干部中大力宣傳共產主義道德、廣泛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使他們通過自身的榜樣帶領人們努力攀登道德新的階梯。二 法制觀教育法制觀是指人們對統治階級所制定的各種法律制度的基本認識和看法。法制,是一定統治階級根據自己的意志,通過政權機關而建立起來的,它包括法律的制定。執(zhí)行和遵守。法制一旦建立,就具有權威性、強制性,要求所有公民服從與遵守。因此,進行法制觀念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其基本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健全法制,不僅要完善立法、嚴格執(zhí)行法律,而且要求人們自覺遵守法律,要在全體公民中間反復進行法制的宣傳教育,努力使每個公民知法守法,樹立科學的法制觀,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一切漠視法律尊嚴、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現象作斗爭。進行法制觀教育,首先要使人們弄清什么是法?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要使人們明白,法律不僅僅是約束自己的力量,而且是保護自己的力量。因此,普及法律常識,掃除法盲,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是當前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進行法制觀教育,還需要人們弄清民主與法制的關系。所謂民主,指的是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廣大人民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權和管理權。民主與法制,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擴大社會主義民主,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確任和保障,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能夠更好地保障人們行使民主權利??傊?,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保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進行法制觀教育,當務之急,是要在全體人民中進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民主法制觀念,使人們懂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懂得與自己工作和生活相關的法律,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必須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方面我國有了長足的進步。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要,近些年,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相繼出臺了許多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然而,有法不知、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執(zhí)法犯法的現象仍在一些地區(qū)、部門和相當一部分人中存在。這些都侵害了法律的尊嚴、有損于法律的權威。是我們堅決要反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只有健全法制,充分發(fā)揮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長足發(fā)展。第四節(jié) 科學發(fā)展觀教育一 科學發(fā)展觀的歷史進程及其意義發(fā)展問題是人類共同矚目的問題。自14-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西方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舉理性主義大旗向封建神學宣戰(zhàn),以求社會從落后的生產力和宗教桎梏中解放出來,使社會經濟和人共同發(fā)展。自那時起,科學理性高歌猛進。人們對科學理性的崇拜,一方面帶來了科學輝煌的成果,大大增強了人類與自然的抗爭能力;另一方面也喚起了人類改善自己生存條件的無止境的欲望,并由此帶來了新的危機:人們相信依靠科學和理性人類可以成為自然的主宰,卻不知自然界的報復正悄悄地來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們相信依靠科學和理性可以保護國家,卻不知空前的戰(zhàn)爭災難降臨于人類;人們相信依靠科學和理性可以獲取更多利潤,生活得更好,卻不知加劇了貧富差距、缺失了人文關懷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了自啟蒙運動以來人們對科學理性的盲目樂觀和自信,正如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的名言: 我們不再相信理性的能力高于生命,反之,我們覺得生命統治著理性。 20世紀60年代,西方人道主義思潮迭起。羅馬俱樂部的學者們對經濟發(fā)展模式的質疑和對環(huán)境惡化、人的發(fā)展狀況的擔憂日益加深: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發(fā)生了顛倒――人確立了自己對自然的主體地位,而自然則被降低為被認識、被改造、被征服甚至被掠奪的對象。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主義又進一步對西方現代化弊端進行了猛烈抨擊,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技術主義 、 消費主義 、 功利主義 、 實用主義 、 人類中心主義 等傾向都驅使人無限度地和不顧后果地向自然界進行索取和開發(fā),人從人對自然的依賴走向了人對自然的任意宰割,破壞了自然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生態(tài),違背了自然本性。這些,都使發(fā)展問題成為尖銳的問題。在這樣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中,發(fā)展觀由 經濟增長發(fā)展觀 轉為 經濟增長+社會變革發(fā)展觀 ,又轉為 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我國自近代以來,發(fā)展問題也日益突顯。從 師夷長技以治夷 到 中體西用 到全面學習西方、提倡進化漸進的發(fā)展模式,無不表明近代學者尊崇科學理性精神,主張引入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維方式,在器物、文化等方面求發(fā)展的心態(tài)。然而,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近代學者的發(fā)展主張未能實現。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空前高漲,國民生產總值迅速攀升,發(fā)展成果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一些人物欲膨脹,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顧后果地開發(fā)和掠奪資源,、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平衡;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還出現了社會的不協調現象,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之間等差距逐步凸現,就業(yè)問題、 三農 問題、醫(yī)療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男女平等問題等此起彼伏。凡此種種都說明,發(fā)展不應是單向度的,而應是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只有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才能保證發(fā)展的有序、穩(wěn)定、高效。我黨關于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具有明確的價值性與科學性。這一發(fā)展觀,集中體現了發(fā)展是硬道理,是黨執(zhí)政興國第一要務的現代追求,并把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提到了一個更全面、協調的高度,體現了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特點和廣大人民的發(fā)展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發(fā)展性。二 科學發(fā)展觀的內涵與實質科學發(fā)展觀是一個集經濟、社會、自然為一體的復合系統。它以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前提、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基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追求的是經濟繁榮、生態(tài)安全、社會公平??茖W發(fā)展觀的根本要旨在于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科學發(fā)展觀首先關注經濟繁榮。它要求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為國家富強和滿足民眾基本需求提供永續(xù)的經濟支持。未來十幾年我國經濟必須保持7%的年增長速度,才能實現2020年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標,而這意味著我們要加快工業(yè)化進程,擺脫農業(yè)經濟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落后狀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勞動密集型為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保持制造業(yè)增加值和就業(yè)人口比重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而在這一偉大的工程中,人力資本的數量與質量則是其中關鍵所在。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理論,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投資形成的并體現在勞動者身上,以其數量和質量形式表示的資本。人力資本主要反映人的能力水平和素質高低,是已經開放了的人力資源。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人口總量大、素質低,人力資本存量偏低。若分性別進行分析,女性的人力資本含量則更為不足。這些已經或正在成為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障礙。它不僅無法推動經濟繁榮而且還再生著貧困和低效率,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巨大包袱。科學發(fā)展觀關注經濟繁榮,就必須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增強經濟發(fā)展的后勁??茖W發(fā)展觀密切關注生態(tài)安全。它要求人口資源環(huán)境相互協調,人口增長必須與經濟水平、資源能力和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保證生態(tài)安全。一是維護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對此有兩個方面的問題要解決:一方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是自然資源十分短缺的國度,人多地少水少油少,許多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的人口數量巨大(即使今后十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內,每年仍將凈增人口1000萬左右)、人口素質不高。這就使得我國在資源的占有和利用方面困難重重。只有繼續(xù)有效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才能遏制人口與資源之間的反差狀態(tài)。另一方面,加強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防止對環(huán)境的污染破壞和對資源的浪費掠奪。二是維護人口性別之間的生態(tài)平衡。性別之間的生態(tài)平衡關系到我國人口的正常繁衍發(fā)展延續(xù)。近些年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控制和傳統性別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出生人口中出現了性別比例失調的狀況,非法鑒定胎兒性別、非法墮女胎、殘害女嬰現象時有發(fā)生。這不僅是對女性生命權、健康權的踐踏和侵犯,而且潛在地威脅了未來中華民族的正常延續(xù),干擾了人口生態(tài)安全。無論是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安全還是人口性別之間的生態(tài)安全都是科學發(fā)展觀極其關注的。科學發(fā)展觀極其關注社會公平。它要求社會資源的分配、使用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讓全社會的人們共同分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而不僅僅只是一部分人。堅持社會公平是科學發(fā)展觀最為深刻的目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審視當今社會,貧富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地域差別、工農差別、男女差別等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十分嚴重。在我國當前經濟實力日益增強、改革開放成果日益豐碩的條件下,我們必須讓整個社會的成員平等地參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活動,并平等地分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而目前,卻還有相當一部分較低社會階層的人們呈現出對社會生活的低度參與和對社會發(fā)展成果的低份額分享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勢必出現 馬太效應 ,將進一步擴大和強化社會不公平狀態(tài)。那么, 共同富裕 的社會理想將成為空中樓閣。科學發(fā)展觀關注社會公平,就必須下氣力解決當前社會弱勢群體的問題,關心他們的切身利益??茖W發(fā)展觀的實質是 以人為本 ,。所謂 以人為本 是指從人的生活條件來分析和解決與人相關的一切問題,其核心內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把人作為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于人自身,社會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因此,堅持 以人為本 就是堅持唯物史觀。堅持 以人為本 ,就關注人的自覺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和協調發(fā)展。所謂人的自覺發(fā)展,是指人們正確認識并掌握一定客觀規(guī)律后自主地尋求發(fā)展的觀念和狀態(tài)。在現代社會發(fā)展中存在著人的發(fā)展的兩種狀態(tài)即自發(fā)與自覺。自發(fā)性是人的主體性的低級狀態(tài),自覺性才是人的主體性的本質表現。停留在自發(fā)性狀態(tài)的人們其發(fā)展往往只顧個人的、眼前的、物質化的因素而意識不到全局的、長遠的、精神和道德的發(fā)展因素。因此,只有不斷地實現由自發(fā)性向自覺性的轉化,才能真正實現人的發(fā)展。所謂人的持續(xù)發(fā)展,是指人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立足長遠發(fā)展并堅持對自身不斷超越的發(fā)展思想。社會發(fā)展是為了人,人本身發(fā)展又構成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內容。從表面上看,科學發(fā)展觀解決的主要是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看,它要解決的是人本身的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人既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決定因素。自然、社會的不平衡、不協調歸根結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協調發(fā)展的反映和表現。人的持續(xù)發(fā)展表現為人們身心和諧、富有個性、潛能存量豐富、精神境界高尚。這樣的人才能談得上生活的高質量。所謂人的協調發(fā)展,是指人的發(fā)展過程中與所處環(huán)境、條件的和諧,而不是分裂與對抗。協調的對立面就是失調。人的失調發(fā)展的表現不僅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而且表現為人與人關系的失調(如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代等的關系紊亂、失衡)以及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調(如人的發(fā)展中重物質輕精神;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思想觀念對物質生產、物質生活的誤導和損害)。只有人的協調發(fā)展,才能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全面發(fā)展的人。第五節(jié) 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經驗教育一 黨的基本理論教育現階段,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它們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探求真理、指引中國人民從舊制度下解放出來并獲得新生的思想武器。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集中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衰成敗的關鍵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zhàn)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實踐證明:鄧小平理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在國際舞臺風云變幻,社會主義事業(yè)在世界范圍內遭受嚴重挫折的形勢下,我國在改革開放中堅守社會主義陣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中國走上了希望之路、振興之路、富強之路。沒有鄧小平理論,就不可能有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是我們時刻不能動搖的。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黨科學地判斷當前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圍繞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行的一番思考,反映了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現實需要。進入新世紀,我們黨自身的狀況發(fā)生了許多變化,黨的建設遇到了許多新的課題。比如,在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建設好黨的組織;如何適應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fā)展黨員的工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等,都需要我們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正是立足于我們黨的實際情況,著眼于解決黨的建設遇到的新課題而提出來的。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統一整體,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發(fā)展先進生產力是發(fā)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fā)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貫徹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zhí)政為民。將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黨的十六大的歷史貢獻,是我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個歷史性飛躍。二 黨的基本路線教育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一條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道路,是一條合乎國情。深得民意的正確路線。這條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總綱?;韭肪€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具有總攬全局的指導性,二是具有一定歷史時期的穩(wěn)定性。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我們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多民族國家。人均資源短缺、生產力不發(fā)達和發(fā)展不平衡,人口素質低下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雖然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中,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但是與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相比,我們仍然是一個窮國。與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我們仍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低下的社會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生產力,才能使我國的物質財富充分涌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實行改革開放,都具體統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三 黨的基本經驗教育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勵精圖治、與時俱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黨的十六大把這些基本經驗加以高度的總結:1、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2、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fā)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3、 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5、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6、 堅持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7、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8、 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9、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10、 堅持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上10條經驗,是黨領導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艱辛探索所得出來的結論。是我們黨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今天,我們進行黨的基本經驗教育,就是要使人們充分認識理解這些基本經驗的深刻內涵;充分認識理解這些基本經驗對于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充分珍惜這些寶貴的政治財富。以便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征途中,更加理性、更加自覺地去開拓、去探索,盡力避免或少走彎路,為我國的現代化事業(yè)爭取時間,只爭朝夕。我們相信,只要牢牢記住這些寶貴的經驗并認真實踐,一百年不動搖,我們就能在治黨、治軍、治國中穩(wěn)操勝券,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第六節(jié)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一 中國革命史的教育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相互勾結,把中國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史,也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史。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大門,從此中國人民內憂外患,陷入了苦難的深淵。1851年爆發(fā)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中國人民有組織的抗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斗爭,參加者數以百萬計,征戰(zhàn)18省,歷時14年。但是,由于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性、保守性和領導集團內部的分裂,最后,在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鎮(zhèn)壓下失敗了。1898年,以康有為、粱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的民治維新中受到啟發(fā),立志變法改制。他們幻想在不使用暴力、不根本改變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推行新政,最后以失敗告終。繼之而起的是以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于1911年發(fā)動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運動,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孫中山又首先喊出了 振興中華 的口號,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然而,這次革命又以袁世凱的復辟帝制而宣告失敗。資產階級盡管做出種種努力卻始終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中國民主革命的斗爭實踐證明,農民階級由于階級的局限性,不能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中國資產階級由于其本身的軟弱性而導致革命的不徹底性,也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責任。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此后,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洗禮,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黨的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驍勇作戰(zhàn)、克敵制勝。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真正站起來、當家作主人了。中國的面貌從此發(fā)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中國近現代史雄辯地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中國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經過比較、鑒別做出的正確選擇。二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的教育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它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歷史征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極大地煥發(fā)了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改變了過去一窮二白的面貌,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外交體系,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增強。然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中也有過失誤,經歷過不少曲折。所遇到的猶豫與困惑,歸根結底在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搞清楚。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既不能憑主觀意想,也不能從書本中找到,更不能照搬照抄外國經驗,只能從實際出發(fā),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鄧小平同志經過不懈的探索、深刻的思考,科學地、精辟地、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引下,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這個新的歷史征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這一歷史性巨變的到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逐步出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原定的2000年比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已提前5年實現,國際輿論稱之為 罕見的速度 。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yè)迅速崛起,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我國主要的工農業(yè)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鋼、煤、水泥、化肥、谷物、肉類、棉花、花生等產量居世界首位;發(fā)電量、棉布、化纖、茶葉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國的產業(yè)結構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一產業(yè)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比重逐步上升。與此同時,在全國人口比重中,城鎮(zhèn)人口逐年增多,鄉(xiāng)村人口逐步下降,城鎮(zhèn)化水平明顯提高。西部開發(fā)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我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我國已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構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當今,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黨的十五大把這種格局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并提出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發(fā)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等決策,對激發(fā)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活力起了重大作用。當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發(fā)揮。我國探索國有企業(yè)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總體思路、途徑和方式取得了重大突破;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當今,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我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fā)展。實施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促進對外貿易的迅猛發(fā)展;利用外資高速增長;2001年12月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黨和政府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屬,保證全國人民共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在當前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持續(xù)增長,就業(yè)和再就業(yè)工作取得重大成績,人民的消費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此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各項事業(yè)全面發(fā)展。政治體制改革邁出新的步伐;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成效顯著;祖國和平統一大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香港、澳門相繼順利回歸,臺灣問題也有了歷史性的進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fā)展中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為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七節(jié) 基本國情和形勢與政策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歷來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形勢教育包括國內形勢教育、國際形勢教育。通過形勢教育,能使人們正確認識和分析形勢,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完成黨和國家的各項任務,增強對社會主義的事業(yè)的信心。政策是實現黨的路線的行動準則,是黨的一切實際工作的出發(fā)點。通過政策教育,能使人們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做到更加理性、心中有數、自覺地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一 當前基本國情和形勢教育對國情和形勢的看法必須有辨證的態(tài)度。既不能妄自尊大、盲目樂觀,又不能悲觀失望、缺乏信心。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國內和國際面臨的形勢總體上是好的。首先,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遞增率連續(xù)多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度,GDP從整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據世界銀行2000年的世界發(fā)展報告的統計,2000年我國人均GDP是840美元,已經達到初步小康社會第一階段800美元的目標。此外,我國的人均PPP(即平均購買力平價)已達到3940美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次,我國的人口大國正在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中國目前正處于勞動力供給充足的時期。勞動力具有很強的競爭比較優(yōu)勢,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競爭力的空間很大,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快速發(fā)展的人口機遇。由于我國長期實行低生育率政策,人口的關鍵問題正逐步從總量問題轉入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人口素質提高的巨大彈性以及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使中國具有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知識產出能力的潛力,從而彌補了中國在發(fā)展中資本和技術的相對不足,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再次,經濟體制轉軌與社會結構的轉型同時進行,使中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社會結構轉型是一種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獨立力量。中國改革之初,社會結構的彈性很大,其變動具有很大的空間。當改革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時,整個社會很快充滿了活力。農村中技術對勞動的代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的轉移、鄉(xiāng)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中,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社會結構變動對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還將繼續(xù)產生著重要影響。第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已滲透我國的生產、流通、金融、能源以及各種服務業(yè),越來越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力量。全球化使中國利用勞動力的比較優(yōu)勢,迅速形成發(fā)展為世界一般制造業(yè)的中心。最后,對外開放,中國走向世界和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國際合作。對外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還采取 走向世界 的步驟,通過海外投資、兼并、合作、援助等參與世界范圍的資源配置。特別是中國采取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國際合作戰(zhàn)略(堅持互利合作的務實做法,不使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成為合作的障礙),為中國贏得廣泛的外交空間。然而,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也存在一些難題。主要有:一、 三農問題 仍是制約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瓶頸。農民的收入增長過于緩慢、總量過剩、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緩慢,教育、醫(yī)療等各項社會事業(yè)較為落后。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二、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給人們社會心理的承受能力造成不利影響,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和隔閡。三、就業(yè)問題依然嚴峻。高位就業(yè)市場的競爭與低位就業(yè)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失業(yè)群體年輕化。四、環(huán)境、資源與快速發(fā)展的矛盾日益凸顯。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一方面迫使我們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獲得資源和能源的供給,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經濟安全又不得不主要地依靠國內的資源和能源。這樣,環(huán)境資源與快速發(fā)展的矛盾就出現了。 五、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劇。中國已經跨入了老齡化社會的門檻。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養(yǎng)老保險體制提出了挑戰(zhàn)。二 當前相關政策教育根據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和形勢,黨和政府的對策是:(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fā)展來解決人們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矛盾。當前,許多困難和矛盾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具體緣由,但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仍然是由于發(fā)展不足和發(fā)展不平衡所致。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對于我們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人民群眾物質與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遠遠得不到滿足的,只有通過發(fā)展,使我國解決這些問題的財政能力不斷得到增強,才能從根本上應對各種困難和矛盾。(二) 堅持 以人為本 ,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做到 五個統籌 。在改革發(fā)展中,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堅持讓絕大多數人能夠分享到改革發(fā)展的實惠,這是改革發(fā)展能夠繼續(xù)順利進行的最重要的基礎。當前,我們在發(fā)展中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之間的的不平衡、不協調狀況已經成為制約的障礙,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上述五個領域實現統籌發(fā)展,才能使發(fā)展保持強勢的后勁。(三)在發(fā)展中注意化解新的利益和價值沖突。我國在發(fā)展中所出現的新的社會矛盾總體上還都屬于利益格局的調整問題,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一方面,我們要關心群眾生活,克服官僚主義、高高在上的思想作風,關注這些矛盾并積極化解這些矛盾,盡力避免新的矛盾出現或導致矛盾的嚴重沖突,另一方面,要建立社會矛盾和社會公共危機的預警機制,創(chuàng)造社會穩(wěn)定、祥和的政治局面。此外,我們還應當關注深層的價值沖突問題。目前,市場化的過程帶來了價值觀的碰撞和沖突,在不同的地域人群、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不同的年齡段人口中,對一些社會的重要價值認同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差異,這將成為未來社會矛盾的深層影響因素。因此,利益的協調和價值的整合是我們化解社會矛盾必須同時注意的兩個方面。(四)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做到三個文明協調發(fā)展。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新的歷史背景下執(zhí)政,這就面臨著其自身建設等一系列新的課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如何有效消除黨內腐敗現象?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我們要按照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切實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堅決清除腐敗,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這樣,中國共產黨才有生命力,才能永保其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思考題: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如何?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世界觀教育的著眼點是什么?為什么?3、當前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什么實踐意義?4、什么是科學發(fā)展觀?如何運用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5、現階段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經驗是什么?為什么?6、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1-30 21:51:3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40、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說理引導法是指通過闡述某種思想理論去說服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即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其他科學理論的力量,對受教育者進行正面說服教育,從提高思想和增值品德入手,以理服人,引導受教育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以求得各方面的進步。意義:1)思想政治教育所解決的是人的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這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只能靠說服教育;2)說理引導法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灌輸的理論為依據,符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的思想。形式:講解、報告、談話、討論辯論、閱讀書籍報刊等。要求:1)要以理服人,要實事求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2)要講究針對性,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因人制宜地進行說理引導;3)要尊重人。要發(fā)揚民主,以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雙向交流;4)要講究說理引導的藝術。要運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去說理,要深入淺出,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二)實踐鍛煉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導下,通過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活動,訓練和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優(yōu)良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形式: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和社會考察;開展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區(qū)等活動;開展教育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意義: 1)它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堅持求實原則的表現。人的思想認識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只有通過人們親身實踐的體驗,才能轉化為人們的思想認識;2)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認識能力;3)能把教育對象的理性認識,逐步轉化為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促進了個體的社會化,增強教育對象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要求:1)要專人負責,加強領導;2)形式多種多樣,具體運用時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形式和方法;3)必須精心組織和計劃,力求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進行,同時,教育者應與教育對象一起參加活動,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加以指導;4)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受教育者在長期的實踐鍛煉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熏陶感染法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教育者的身教所創(chuàng)設的教育情境,對受教育者進行感染和熏陶,經過潛移默化,培養(yǎng)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華和提高的方法。意義:1)這是滲透的重要體現,也是環(huán)境因素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2)情感對思想認識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催化和推動作用,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3)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更易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樂意接受,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要求:1)教育者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2)要注意熏陶感染的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一方面要善于選擇和利用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消除不良因素,另一方面不能僅僅停留在環(huán)境的選擇和利用上,還要有計劃地設計人工環(huán)境;3)熏陶感染法只有同說理引導等方法結合使用,才能發(fā)揮最大功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四)比較鑒別法是指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對兩種或多種不同事物的異同和特點,進行分析、比較、鑒別,從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認識水平的方法。形式: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意義:1)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對比,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也就越透徹;2)可以幫助人們確立區(qū)分是非、善惡、美丑、優(yōu)劣的標準,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要求:1)要注意事物間的可比性;2)比較鑒別要全面、深入,要把矛盾的各方面相比較。比較不能停留在形象、形式,而應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內容;3)比較的形式應豐富多樣,不僅要借助于說理,而且可以采用圖表、圖畫、照片等各種直觀形象的方式,增加比較鑒別的效果。(五)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產生積極進取之心,主動接受先進思想和正確行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方法。形式:個體自我教育;群體自我教育。意義:1)自我教育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2)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要求:1)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標準,教育者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受教育者明確自我教育的要求;2)要善于激發(fā)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動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理想,培養(yǎng)理想人格;3)要善于引導,既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論認識水平,又要有意識地參加實踐活動,培養(yǎng)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4)要把個體自我教育與集體自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六)心理咨詢法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學專門知識和技術,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對咨詢者的心理、行為施加影響,使其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增強心理素質,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形式: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門診咨詢、信函咨詢、電話咨詢、宣傳咨詢等。意義:1)開展心理咨詢,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2)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方法。一方面,教育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是心理問題或者有心理問題引發(fā)的思想問題;3)是人們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4)具有獨特的優(yōu)點:咨詢人員的個別指導很有針對性,教育對象在接受幫助時有較高的自覺性,同時心理咨詢又為咨詢對象提供正常的宣泄,減輕其心理壓力,從而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求:1)教育者和咨詢人員要掌握扎實的心理學知識,能熟練地運用心理咨詢的技術和方法;2)對咨詢對象要熱情接待,耐心細致,進行朋友似的交談,消除對方的顧慮,為成功咨詢創(chuàng)造條件;3)要遵循保密原則;4)要把心理咨詢同心理測量、心理引導、心里教育和心理治療結合起來,幫助人們調整心理結構,恢復心理平衡,維護心理健康,以提高心理咨詢的效果。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1-30 21:51:10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38、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確立的依據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根本依據;2)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經驗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直接依據;3)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現實依據。39、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一)方向性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應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并始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則。意義:1)堅持方向性原則才能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2)才能統一思想與行為,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益;3)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要求: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利于個人的發(fā)展,有利于政治與業(yè)務的統一,有利于紅與專的統一,德與才的統一;2)方向原則必須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貫穿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3)貫徹方向原則必須講究科學性,堅持方向原則與方法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探尋方向性原則與具體目標之間的契合點。(二)求實原則又稱實事求是原則,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路線的指導。意義:1)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觀和客觀相符合,認識和實踐相統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條件;2)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原則;3)是反對主觀主義的需要。要求:1)要有求實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2)要勇于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隨著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不斷讓思想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克服因循守舊的思想,使思想真正符合變化了的實際,真正做到實事求是;3)必須把這一原則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和一切方法中。因人制宜,把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起來,要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4)要避免形式主義,要辦實事,講求實效。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把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經濟工作和業(yè)務工作一道去做,要善于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三)民主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發(fā)揚民主精神、民主作風和堅持民主方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也是方法論上的疏導原則。意義:1)是解決思想和增值教育所要解決的矛盾的性質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決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矛盾的將誒絕必須堅持民主原則;2)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決定的。第一,受教育者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受教育者只有進行自我教育,發(fā)揮自己跌積極性,才能產生效果;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意識、平等觀念等普遍增強,更需要貫徹民主原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第三,堅持民主原則符合人的思想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3)既發(fā)揚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光榮傳統,也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要求:1)要正確理解民主原則。民主是民主與集中的辯證統一;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始終遵循民主原則;教育者必須要與平等相處,尊重和維護受教育者的主人翁地位,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民主氛圍。同時還要創(chuàng)造民主性的工作方法,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3)那種認為民主原則不包括思想斗爭、不包括批評的觀點是不對的。(四)滲透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受 綜合影響 形成與 漸次發(fā)展 的規(guī)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經濟工作、工作中去,與各項具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融合各種教育因素及中介,通過潛移默化循序進行。意義:1)堅持滲透原則,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2)才能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只有結合業(yè)務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擺脫 兩張皮 的狀態(tài),避免出現 空頭政治 ;3)適應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需要。借助各種社會網絡聯系和中介,使思想政治教育從顯性教育轉向隱性教育,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發(fā)展。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和強化滲透意識。滲透意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業(yè)務工作一道去做的意識;2)要相互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教育結構,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動員各種力量加強教育,開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黨、政、工、青、婦齊抓共管,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密切配合的社會化網絡體系;3)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生活、工作的全過程、各個階段與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于無形。滲透原則通過隱性教育來達到教育目的,教育形式、途徑、策略更加隱蔽,避免了生硬灌輸,更容易為人所接受。(五)層次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教育對象的特點出發(fā),根據受教育著不同的思想狀況,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分層次進行教育的原則。意義:1)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人們的思想狀況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具有層次性、針對性;2)區(qū)分層次性的目的是從實際出發(fā),防止超越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以達到鼓勵先進、照顧多數的目的。反對 一刀切 、 一鍋煮 。要求:1)應深入調查研究,準確區(qū)分教育對象的思想類別和層次,科學地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考察,既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又要加以動態(tài)的比較,充分肯定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對人們思想影響的主導作用)2)要按教育對象的特點,正確選擇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3)應該真正做到鼓勵先進、照顧多數,把先進性的要求與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促使不同層次和起點的人都能夠經過努力達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不斷有多進步。(六)激勵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通過外在激勵而引發(fā)受教育者思想動機的變化,增加其內在動力,調動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使之自覺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個人目標并為之奮斗,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本準則。意義:1)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觀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和反映,符合人的行為活動規(guī)律;(通過獎懲兩種基本方式滿足激勵對象的心理需要,把教育目標與個人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水平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人們的思想意識向現實的利益端點移動,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fā),獎懲優(yōu)劣,激勵人們?yōu)榻M織和個人的共同利益與目標奮斗)要求:1)激勵目標應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相一致,確立激勵目標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避免純粹卯足人們的需要,而脫離了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目的;2)要根據激勵對象的特點決定激勵方式、頻度、程度,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激勵形式,形成整體激勵效果;(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正反教育相結合、以正面教育為主,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以表揚為主)3)要把提高教育對象的心理素質與培養(yǎng)規(guī)范行為相結合,以提高心理素質為主,激勵人們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持久深入的內在行為動力;4)激勵原則是為了提高人的思想覺悟,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良傳統的繼承和發(fā)揚,又是社會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則的反映。(七)主體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者,將教育對象視為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體,充分尊重其主體地位,通過調動教育對象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的原則。意義:1)是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不堅持主體原則, 內化 過程就難以完成,思想轉化也不能實現;2)堅持主體原則是發(fā)揮主體能動性作用的重要體現。要求:1)要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自主性,應當認識受教育者具有與教育者平等的獨立人格)2)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發(fā)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促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發(fā)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養(yǎng)自我教育的能力,實現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轉化;3)實行主體原則,并非讓教育對象任意自發(fā)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大膽引導,教育與自我教育并行不悖,相互促進。(八)示范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和教育者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進其思想認識與覺悟的不斷提高的工作準則。意義:1)是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對教育對象要既曉之以理,又導之以行。 行 就是教育者的示范教育)2)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良傳統的體現;3)改革開放時期一些領導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違背了示范原則,言行不一,因此強調這一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求:1)教育者必須言行一致,以身作則,起模范帶頭作用;2)要善于發(fā)現和樹立先進典型,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優(yōu)秀品質和模范行為來教育和激勵受教育者;3)注意宣傳的真實性,注意樹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先進典型,同時還應該培養(yǎng)與愛護典型。